Ideal time 理想最快單圈時間:找出選手極限的最佳指標

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什麼是Ideal time?

在MotoGP的FP (練習賽)、QP (排位賽),WUP(熱身賽) 結束後,我們總是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官方會公佈賽道四個不同區段中,每一段最快的前三名。上面有他們的名字,以及最快選手的秒數,再來是第二、三快選手的累計秒差。

轉播畫面的左下方還會秀出另外一組數據:Ideal Lap、Fastest Lap,以及兩者的秒差。Fastest Lap是這一節賽事的最快單圈時間。那Ideal Lap是什麼呢?兩者之間的秒差有什麼意義?

我們以2017年馬來西亞Sepang站的排位賽Q2為例,贏得竿位的是Dani Pedrosa,他的最快單圈時間是1:59.212。雖然他取得竿位,但在每一個區段並非都是最快的選手,他只有在第四段是最快的 (0:30.045)。前三段最快的選手分別是:Dovi (0:24.703)、Zarco (0:27.270)、Rossi (0:36.937)。

因此,Ideal lap 就是把這四段由四位不同選手跑出的最快時間,加總而成的理想最快單圈 (1:58.955)。代表著在這一節賽事中,可以被作出最佳單圈時間的綜合極限所在。而Ideal lap與Fastest lap的0.257秒差,則可以看出在這一節中,選手表現的極限與賽道的極限兩者間的差距。換句話說,取得竿位的Pedroas還有可能再快0.257秒?

包山包海的官方數據

MotoGP官方在每一節賽事結束十分鐘之內,會在網站上提供可以下載的數據。其中的Session是最完整的,其他的檔案都只是從Session依照類別所截取的部分圖表。
(http://resources.motogp.com/files/results/2017/MAL/MotoGP/Q2/Session.pdf)

Session裡面的圖表應有盡有。下面這張圖表是排位賽Q2與Q1綜合成績。紅色框起來的那一欄是每位選手的單圈秒數,對應的名次就是隔天正賽的起跑排位順序。右上方有一個「20A」的黑框,代表這是從星期五FP1算起的第20號圖表。

理想最快單圈 (IT) vs. 實際最快單圈 (BT)

Session裡面還有一組看起來有點複雜但卻很有趣的圖表:Best Partial Times。這是Q2的12位選手們在分為T1~T4四段的賽道中,分別排序後的最佳分段時間。同理,將每位選手的最佳分段時間加總之後,就是他們的理想最快單圈時間 (藍色)。取得竿位的Pedrosa的實際最快單圈時間是1:59.212,他的理想最快單圈是1:59.164。這說明著Pedrosa在Q2的表現與他的極限,還有著0.048秒的些許差距。不意外的,這12位選手的理想最快單圈時間的排名,也跟他們實際最快單圈時間的排名大同小異,只有Marquez、Vinales、Lorenzo三人名次互換。

大家都ㄍㄧㄥ到極限了嗎?

接下來,我們根據每位選手的「實際-理想」秒差來排序,做出以下的圖表。我們發現,有五位選手已經完全發揮極限,在排位賽所做出的實際最快單圈時間跟他們的理想最快單圈時間是一致的。他們分別是:Zarco (5)、Dovi (4)、Redding (45)、Lowes (22) 與Rossi (46)。他們的四段最佳分段時間,都是在同一圈當中做出的成績。相反的,其餘選手皆無法在同一圈當中做出四段最佳分段時間。

可以再快一點嗎?

最後,我們直接把每位選手的「實際-理想」秒差做成以下的圖表,可以更清楚的比較他們的表現。除了那五位已經ㄍㄧㄥ到極限的選手之外,其它選手的表現落差範圍在0.1-0.5秒之間。有六位選手的「實際-理想」秒差在0.1秒以內,七位則是在0.1-0.2秒之間。還有四位選手的表現落差在0.2秒以上,當中包括了Tech 3的代班選手-荷蘭籍的Michael Van Der Mark (60)。

以上是由官方的公開資訊所整理的數據,各家車隊的工程師看的肯定是解析度更高的機密數據,可以更精準的協助選手,找出在賽道某段的表現還可以再進步的空間。我們也發現,多數選手的「實際-理想」秒差範圍在0.5秒以內。一般來說,排位賽前十名的差距通常在一秒以內,每個名次的差距平均是0.1秒。千萬別小看這區區的0.1秒,這可是結合了選手與全車隊之力,想盡辦法消滅的差距!